kk体育截至2022年12月,本所共有在编职工180人,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研究所有6位学者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资助,4位学者获得“优秀青年基金”资助,5位学者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本所李四光、斯行健、赵金科、穆恩之、王钰、卢衍豪、李星学、顾知微、盛金章、周志炎、戎嘉余、金玉玕、陈旭和沈树忠等14位科学家先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浙江科协】第十届全国化石爱好者大会暨2023绍兴柯桥古镇科普嘉年华活动召开
开展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专题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专题
11月25-27日,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31届学术年会在南京溧水开幕。本次会议由中国古生物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承办。
11月25-27日,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31届学术年会在南京溧水开幕。本次会议由中国古生物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承办kk体育,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西北大学、云南大学、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古生物学会、安徽省古生物与地质遗迹学会、安徽省地质博物馆、浙江省常山县人民政府等协办,并得到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直接指导和亚洲古生物协会的大力支持。
中国科学院院士戎嘉余、谢树成、张水昌、徐星,国际地层委员会、亚洲古生物协会、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等机构的领导,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博物馆、化石保护、科普基地、地质公园、出版等行业以及地质、石油、煤炭等系统的180余个单位900余位代表参加会议。此外,会议还与亚洲古生物协会联合举办“亚洲古生物青年论坛”以及联合野外考察,吸引了来自日本、韩国、蒙古、泰国、巴基斯坦、黎巴嫩、印度、伊朗以及英国、俄罗斯等10国的20多位古生物学专家学者与会,以进一步推动中国古生物学研究与交流的国际化进程。
古生物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曾经只是为满足人们对自然界的好奇心而建立,却因服务地质资源勘探开发而繁荣发展,因研究生命起源演化而走向世界科技前沿。以李四光先生为代表的中国古生物学者,秉承科学报国、严谨创新、勇攀高峰的精神,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地质调查,建立了古生物学各门类研究,完成了中国各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解决了化石能源和其它矿产资源生产实践中的系列关键科学难题;在生命起源与早期演化、生物辐射-灭绝与复苏、陆地生态系统起源与发展、“从鱼到人” 探源研究、全球地层“金钉子”等前沿领域做出了系列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创新成果,有力推动中国古生物学研究走上了世界学术舞台,为我国科技界赢得了一系列国际荣誉。在这期间,中国古生物学会作为团结全国古生物工作者的最重要的学术组织,为中国古生物学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都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中国古生物学会更是把开展科学普及、弘扬科学家精神作为学会的一项重点工作内容,通过建设学会科普教育基地、组织系列科普研讨培训、开展线上线下科普活动等方式,做好地质科研成果向科普服务转化,因地制宜发展科普+文旅融合产业创新,为推动我国地层古生物科普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活力动力。
南京是中国古生物学会的源头据点。中国古生物学会于1929年在北京成立,在经历多年战乱后,于1947年在南京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地点即现在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召开了中国古生物学会“复活”大会,20多位古生物学泰斗们汇聚在南京,通过了学会章程并选出理事会监事会,共谋发展。自1948年中国古生物学会在南京召开第一届学术年会以来,已经历75个春秋。本次会议期间,古生物学者们再次来到这里,叙旧话新,交流互鉴,进一步推动中国古生物学向前发展。
在本次大会的开幕式上,还向戎嘉余院士颁发了中国古生物学会终身成就荣誉,这是第九位获此殊荣的古生物学家。此外,王永栋、王元青、张志飞等三位学者获颁第九届“尹赞勋地层古生物学奖”,庞科、沈俊、邢松、高太平、田宁等五位学者获颁第六届“青年古生物学奖”。
本次大会围绕“融合国家重大需求与世界科技前沿:古生物学迈向新时代”主题开展系列学术交流。大会共收到论文摘要558篇,安排8个大会特邀学术报告,设立30个专题论坛,安排40余个分会场,417个口头学术报告,76个主题报告,79个展板报告。研讨内容反映了我国古生物学在近年来取得的新进展和新成果,即涵盖了古无脊椎动物学、微体古生物学、古植物学与孢粉学、古脊椎动物学与古人类学等传统古生物学科内容,也包括了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地层古生物与油气资源勘探、深时大数据与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内容,还包括化石保护与科普教学等的工作进展,可以说是内容丰富,领域广泛,形式多样,精彩纷呈。
会议闭幕式上,詹仁斌宣布了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三届理事会和第二届监事会名单。王军当选为新一届理事长,刘俊、刘建波、张志飞、宋海军和王旭日当选为副理事长,万斌当选为秘书长,詹仁斌当选为新一届监事长。会上颁发研究生优秀学术报告奖、“中国古生物学会活动积极分子”证书。中国古生物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古生物博物馆馆长王永栋向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授予“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随后,会上发布了2022年度全国地质古生物科普十大进展、第三届“我身边的化石”科普创作大赛各类奖项。
会前,学会安排了赴皖南-浙西的1条野外地质考察路线;会后也组织参会学者前往江苏徐淮地区、安徽巢湖-潜山、云南澄江-曲靖-禄丰等地的3条地层古生物野外地质考察路线。
本次会议举办旨在进一步推动我国地质古生物学研究、学术交流、科普教育、人才培养以及古生物化石保护工作,促进我国古生物学事业健康发展,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8月3-7日,第二届亚洲古生物学大会在日本东京举行,来自亚洲地区及邻区的四百余位专家学者参会。本次会议由亚洲古生物协会主办,东京大学承办;会议主题为“新时代的深时科学(Science in Deep Time in a New Epoch)”。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所长、亚洲古生物协会第一届理事会主席詹仁斌,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朱茂炎等一行40余人参加了本次大会,并分别做大会特邀报告、口头报告或墙报交流,部分出访人员还参加了大会组织的野外考察。
本次大会学术分会场的主题主要包括:早期生命演化与寒武纪大爆发、地球历史上微生物岩发展的长期波动、中生代和古生代海洋缺氧事件、爬行动物演化、四足动物演化、非四足脊椎动物的多样性、哺乳动物化石记录、陆生维管植物演化、中生代陆地生态系统及被子植物起源、亚洲新生代植物演化、放射虫的多样性变化与进化史、有孔虫生物学和古生物学及其对环境和地层学的意义、分子古生物学、基于地球化学指标的古生态学与古环境、古生物学中的层析成像技术和计算机辅助可视化、演化形态学的分析方法、古生代宏演化事件、三叠-侏罗纪之交的生物群、古生物与地层学大数据等近二十个方向。本次会议主题多样、内容丰富,充分展示了近年来亚洲地区及邻区古生物学研究所取得的一系列新成果和新进展,进一步推动了亚洲各国古生物学术团体在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化石保护和博物馆展览展示等领域的合作与学术交流。
亚洲古生物协会成立于2019年11月,总部设在南京,挂靠于南京古生物所,旨在探讨共同开展亚洲古生物学的学术交流和研讨,谋划亚洲地区古生物学的发展和合作。
会议期间,亚洲古生物协会召开理事会换届选举。选举结果为南京古生物所王永栋当选第二届理事会副主席,万斌当选第二届理事会秘书长;并决议第三届亚洲古生物学会将于2027年在泰国曼谷举行。
8月17日,中国科学院召开2023年夏季党组扩大会议精神传达会。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侯建国代表院党组作传达讲话,并就全院贯彻落实工作作出部署。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汪克强主持会议,在京领导班子成员和部分院老领导出席会议。
8月17日,中国科学院召开2023年夏季党组扩大会议精神传达会。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侯建国代表院党组作传达讲话,并就全院贯彻落实工作作出部署。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汪克强主持会议,在京领导班子成员和部分院老领导出席会议。
侯建国指出,2023年夏季党组扩大会议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对照主题教育“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深化研究抢占科技制高点攻坚方案,围绕未来“3+5”年以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核心任务、加快实现“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目标的总体思路和改革举措,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识、明确了方向,并对今年下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院改革创新发展作了系统部署。
侯建国对全院贯彻落实2023年夏季党组扩大会议精神,牢牢把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使命定位,以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核心任务、高质量统筹推进改革创新发展提出要求。一是结合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认真学习领会习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切实肩负起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职责使命。二是牢固树立抢占科技制高点意识,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进一步提高认识,以思想转变带动观念转变,以观念转变推动行动转变。三是充分发挥体系化建制化优势,围绕抢占科技制高点积极凝练策划和组织实施攻坚专项任务,高标准部署实施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持续争取承担和高质量完成各类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加快形成定位清晰、梯次衔接、协同推进的科研任务体系。四是按照抢占科技制高点总目标总任务总要求,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统筹推进改革创新发展重点工作,着力加强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深入推进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高质量推进创新人才高地建设,大力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加强高水平科技智库建设和科普工作,切实加强和改进院所两级管理。五是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扎实推进党建工作与科技创新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努力锻造堪当重任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以“钉钉子”精神加强作风建设,大力弘扬和传承科学家精神,为抢占科技制高点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
侯建国强调,全面实现“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目标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全院上下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和勤勉务实的工作作风,振奋精神、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勇攀高峰,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更大的创新贡献。
会议要求院属各单位、院机关各部门要认真抓好夏季党组扩大会议精神的传达学习和贯彻落实,围绕抢占科技制高点这一核心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提高认识;认真抓好部署任务的组织实施,扎实推进抢占科技制高点各项重点工作;认真抓好作风和能力建设,坚决扛起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责任;认真抓好主题教育后续工作,以扎实的学习教育成效筑牢加快改革创新发展的思想基础。
传达会以现场会和视频会相结合的形式召开,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国科学院纪检监察组、中国科学院机关、院属单位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和科研骨干代表,在院属单位工作的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等参加会议。
7月27日至28日,中国科学院党组2023年夏季扩大会议在京召开。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侯建国主持会议,全体院领导出席会议。
7月27日至28日,中国科学院党组2023年夏季扩大会议在京召开。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侯建国主持会议,全体院领导出席会议。
本次会议是在习到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并发表重要讲话十周年之际,在全院上下按照“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目标要求谋划未来“3+5”年改革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对照主题教育“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深化研究抢占科技制高点攻坚方案,深入研讨以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核心任务、加快实现“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目标的总体思路和改革举措。
会上,侯建国作辅导报告,深入交流了学习领会习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及党中央有关决策部署的认识和体会,重点围绕深入谋划和扎实推进全院“3+5”年改革创新发展,提出了更好发挥体系化建制化优势、加快抢占科技制高点的总体考虑和主要思路。他指出,抢占科技制高点是习对中国科学院一以贯之的根本要求,是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必须肩负的历史使命,是全院上下、各方面工作的总目标、总要求。全院各项工作都要围绕抢占科技制高点来谋划和推进,全院广大干部职工要牢固树立抢占科技制高点意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抢占科技制高点这一核心任务上来,统一到院党组决策部署上来。
侯建国强调,要以抢占科技制高点统揽全院工作大局,统筹谋划和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创新人才高地建设、科技基础能力建设、高水平科技智库建设、院所两级管理等方面工作。要围绕抢占科技制高点统筹谋划重大科技任务,加快形成定位清晰、梯次衔接、协同推进的科研任务体系。要按照“国家战略所需、我院使命所系、特色优势所在”的标准,持续凝练策划和组织实施抢占科技制高点攻坚专项任务。
侯建国要求,要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强化思想理论武装,持之以恒扎实开展好主题教育,锻造堪当重任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以“钉钉子”精神改进院所两级工作作风,大力弘扬和传承科学家精神,以更高标准更高要求促进党建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为全院抢占科技制高点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
会上,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阴和俊就凝练和组织抢占科技制高点攻坚专项任务总体进展和下一步工作考虑作专题报告。党组成员、秘书长李和风就中国科学院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进展情况及后续工作安排作专题报告。发展规划局围绕抢占科技制高点攻坚方案组织实施的下一步工作考虑作交流发言。与会同志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大家一致表示,通过此次会议,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识kk体育,明确了使命任务,将按照抢占科技制高点的总目标总任务总要求,重新审视、认真梳理、统筹推进改革创新发展各项重点工作。
侯建国作会议总结,并就下一步重点工作作了部署。他强调,全院上下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紧围绕抢占科技制高点核心任务,振奋精神、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勇攀高峰,为全面实现“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目标,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更大创新贡献。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国科学院纪检监察组、中国科学院机关各部门及有关单位负责人参加会议。
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基础研究工作。
今天,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内容是加强基础研究。安排这次集体学习,目的是分析我国基础研究现状和挑战,了解国外加强基础研究的主要做法,探讨加快推进我国基础研究发展的措施。
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基础研究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取得“两弹一星”关键科学问题、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多复变函数论突破、哥德巴赫猜想证明等重大基础研究成果。改革开放后,我国迎来“科学的春天”,先后实施“863计划”、“攀登计划”、“973计划”,基础研究整体研究实力和学术水平显著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成功组织一批重大基础研究任务、建成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基础前沿方向重大原创成果持续涌现。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学科交叉融合不断推进,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基础研究转化周期明显缩短,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前移。应对国际科技竞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我们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正因为如此,党的二十大报告突出强调要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作出战略部署,要切实落实到位。
2021年5月28日,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央、国家主席、主席习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李响/摄
第一,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基础研究处于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起始端,地基打得牢,科技事业大厦才能建得高。加强基础研究要突出前瞻性、战略性需求导向,优化资源配置和布局结构,为创新发展提供基础理论支撑和技术源头供给。
要坚持“四个面向”,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把世界科技前沿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统筹遵循科学发展规律提出的前沿问题和重大应用研究中抽象出的理论问题,凝练基础研究关键科学问题。要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加强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可行性论证和遴选评估,充分尊重科学家意见,把握大趋势、下好“先手棋”。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注重发挥国家实验室引领作用、国家科研机构建制化组织作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主力军作用和科技领军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要优化基础学科建设布局,支持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冷门学科和薄弱学科发展,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构筑全面均衡发展的高质量学科体系。
第二,深化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世界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导对基础研究产出的影响越来越大。我国支持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已基本建立但尚不完善,必须优化细化改革方案,发挥好制度、政策的价值驱动和战略牵引作用。
要稳步增加基础研究财政投入,通过税收优惠等多种方式激励企业加大投入,鼓励社会力量设立科学基金、科学捐赠等多元投入,提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联合基金资助效能,建立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要优化国家科技计划基础研究支持体系,完善基础研究项目组织、申报、评审和决策机制,实施差异化分类管理和国际国内同行评议,组织开展面向重大科学问题的协同攻关,鼓励自由探索式研究和非共识创新研究。要处理好新型制与市场机制的关系,健全同基础研究长周期相匹配的科技评价激励、成果应用转化、科技人员薪酬等制度,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基础研究创新基地、优势团队和重点方向,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和基础研究先锋力量。提高基础研究投入是大趋势,同时要考虑国家财力,保持合理投入强度,加强实施过程绩效评估,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
第三,建设基础研究高水平支撑平台。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基础研究存在题目从国外学术期刊上找、仪器设备从国外进口、取得成果后再花钱到国外期刊和平台上发表的“两头在外”问题。近年来,我国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成一批大国重器,基础研究支撑平台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是从根本上破解“两头在外”问题还任重道远。
我们要协同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布局建设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加快建设基础研究特区,超前部署新型科研信息化基础平台,形成强大的基础研究骨干网络。要科学规划布局前瞻引领型、战略导向型、应用支撑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强化设施建设事中事后监管,完善全生命周期管理,全面提升开放共享水平和运行效率。要打好科技仪器设备、操作系统和基础软件国产化攻坚战,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同企业开展联合攻关,提升国产化替代水平和应用规模,争取早日实现用我国自主的研究平台、仪器设备来解决重大基础研究问题。要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文献和数据平台,发起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鼓励重大基础研究成果率先在我国期刊、平台上发表和开发利用。
2023年7月5日至7日,中央、国家主席、主席习在江苏考察。这是5日下午,习在苏州工业园区考察。 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
第四,加强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近年来,我国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但基础研究人才队伍仍有明显短板。必须下气力打造体系化、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让更多基础研究人才竞相涌现。
要加大各类人才计划对基础研究人才支持力度,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担重任,积极引进海外优秀人才,不断壮大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和一流创新团队。要明确“破四唯”后怎么“立”的评价方式和标准,完善基础研究人才差异化评价和长周期支持机制,赋予科技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选择权,构建符合基础研究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评价体系。要加强科研学风作风建设,坚持科学监督与诚信教育相结合,纵深推进科研作风学风治理,引导科技人员摒弃浮夸、祛除浮躁,坐住坐稳“冷板凳”。要坚持走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深入实施 “中学生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优化基础学科教育体系,发挥高校特别是“双一流”高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主力军作用,加强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源源不断地造就规模宏大的基础研究后备力量。
2023年4月10日至13日,中央、国家主席、主席习在广东考察。这是12日下午,习在广汽研究院向职工们挥手致意。 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
第五,广泛开展基础研究国际合作。当前,国际科技合作面临少数国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的冲击和挑战。人类要破解共同发展难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成为独立的创新中心或独享创新成果。我国要坚持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扩大基础研究等国际交流合作,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我们要构筑国际基础研究合作平台,牵头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加大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力度,围绕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生物安全、外层空间利用等全球问题,拓展和深化中外联合科研。要前瞻谋划和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参加或发起设立国际科技组织,支持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组织同国际对接,完善法律法规、伦理审查规则和监管框架。我们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努力增进国际科技界开放、信任、合作,以更多重大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并有效维护我国的科技安全利益。
第六,塑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创新生态。开展基础研究既需要物质保障,更需要精神激励。我国几代科技工作者通过接续奋斗铸就的“两弹一星”精神、西迁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科学家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共同塑造了中国特色创新生态,成为支撑基础研究发展的不竭动力。
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广泛宣传基础研究等科技领域涌现的先进典型和事迹,教育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传承老一辈科学家以身许国、心系人民的光荣传统,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研成果应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要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线上线下多渠道传播科学知识、展示科技成就,树立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要切实推进科教融汇,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播撒科学种子,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强基础研究纳入科技工作重要日程,加强统筹协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基础研究实现高质量发展。各级领导干部要学习科技知识、发扬科学精神,主动靠前为科技工作者排忧解难、松绑减负、加油鼓劲,把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的一系列战略部署落到实处。
※这是习2023年2月21日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习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随着顶层设计布局不断完善、基础研究投入持续增加,我国重大基础研究攻关任务稳步推进,取得一批原始创新重大突破,基础研究整体实力显著提升,不断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
鎮ㄤ娇鐢ㄧ殑娴忚鍣ㄤ笉鏀寔鎴栨病鏈夊惎鐢╦avascript, 璇峰惎鐢╦avascript鍚庡啀璁块棶!
习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随着顶层设计布局不断完善、基础研究投入持续增加,我国重大基础研究攻关任务稳步推进,取得一批原始创新重大突破,基础研究整体实力显著提升,不断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
近日,位于贵州的中国天眼传来好消息,FAST发现的脉冲星数量已超过800颗,这一数量是自其投入运行以来,国外同类型观测设备脉冲星发现总数的三倍以上。
从落成启用到正式运行,习十分关心中国天眼,勉励大家要勇攀世界科技高峰,在一些领域实现并跑领跑,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牢记“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出大成果”的嘱托,科研团队依托FAST三年半的观测数据开展原创性研究,实现了国外团队用20年的数据积累才完成的科研工作,探测到了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关键性证据。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基础研究作为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今年2月,习在中央政治局就加强基础研究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应对国际科技竞争、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我们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
把握大趋势,下好先手棋。近年来,我国不断强化基础研究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和基础研究十年规划等政策文件。基础研究经费从2012年的499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1951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连续4年超过6%。围绕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生物育种、脑科学等战略性前瞻性领域,我国部署了一批前沿基础领域的重大项目,从科学源头和技术根部支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地基打得牢,科技事业大厦才能建得高。迈向新征程,我国基础研究的根基越扎越深。
今年,“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继续支持建设一批前沿科学中心和基础学科研究中心,促进基础研究领军人才培养和重大成果产出。
“中国科学院基础研究十条”将进一步优化建制化体系化布局,强化原创性引领性颠覆性选题方向,持续优化基础研究创新生态。
从地下700米的江门中微子实验到距地400公里轨道上的中国空间站太空实验,从万米深渊的载人深潜到世界屋脊的青藏科考,广大科技工作者勇闯“无人区”、敢啃“硬骨头”、甘坐“冷板凳”,在基础前沿领域不断实现重大原始创新突破,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了创新之源。
“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你们好!来信收悉。多年来,你们积极参加“科学与中国”巡讲活动,广泛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在推动科学普及上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你们好!来信收悉。多年来,你们积极参加“科学与中国”巡讲活动,广泛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在推动科学普及上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希望你们继续发扬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带动更多科技工作者支持和参与科普事业,以优质丰富的内容和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作出新贡献。
习同志《论科技自立自强》一书,收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同志关于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文稿。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这些重要论述,是科技界开展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大任务kk体育。
习同志《论科技自立自强》一书,收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同志关于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文稿。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这些重要论述,是科技界开展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大任务。2013年7月17日,习对中国科学院提出“四个率先”目标,要求“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2019年11月1日,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习进一步要求“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十年来,中国科学院围绕贯彻落实习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实施“率先行动”计划,取得一大批原创性引领性重大科技成果,有力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中国科学院将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目标要求,胸怀“国之大者”,勇担时代重任,把抢占科技制高点作为核心任务,组织开展抢占科技制高点攻坚行动,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在跟踪模仿中艰难起步,在引进消化吸收中发展壮大,在自主创新中加快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这要求我们牢固树立创新自信,加快抢占科技制高点,力争在世界“科技高原”上出现更多中国人构筑的“科技高峰”。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习强调:“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不仅需要科技创新的持续赋能,而且需要在一些重要战略领域抢占一批科技制高点,以点的突破引领带动系统能力的跃升,为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战略支撑和强劲动力。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持续增强,科技创新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从跟跑迈向并跑和领跑,具备了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科技基础和能力条件。
为应对外部风险挑战提供有力保障。习指出,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国家的前途命运。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面对复杂激烈的国际竞争,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在事关全局和长远的战略性领域,聚焦前沿科技和关键技术,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加快抢占一批科技制高点,有力保障国家发展和安全。
为科技强国建设提供战略支撑。习指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要尊重科研规律”“深化对创新发展规律、科技管理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的认识”。从科技发展史看,某些制高点上的重大突破,往往能够带动一系列相关领域的创新发展。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开拓性科学发现和颠覆性技术创新不断涌现,人类社会进入新的创新活跃期和产业变革期。我们只有全力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的制高点,才有可能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跃升。
科技制高点通常是指前沿领域的最高点、创新链条上的关键点、创新体系中的控制点。一般而言,科技制高点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引领带动性强,处于科技体系中的关键位置,一旦取得突破,对相关学科领域发展乃至对经济社会发展都将产生引领、带动或辐射作用。二是攻坚难度大,往往需要攻克最前沿、最底层的科学原理问题,突破很多“卡点”“控制点”技术,很多制高点属于“无人区”,要走前人没走过的路。三是任务目标聚焦,制高点不是宽泛的学科领域,而是目标任务非常明确具体的定向性科学和技术难题,需要汇聚最优秀人才、集聚最优势力量进行攻坚。
综合考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竞争格局和环境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重大战略需求,可以从支撑发展力、保障生存力、增强引领力三个方面来选择一批科技制高点问题,着力加强攻关。支撑发展力,就是要围绕事关国家发展全局的重点领域科技需求,着力解决相关技术“行不行”的问题,以关键点上的突破带动创新能力的系统性提升,增强科技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保障生存力,就是要针对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基础原材料、国家安全等面临的挑战,重点解决相关能力“有没有”的问题,有效保障国家在重要基础领域的安全自主可控。增强引领力,就是要围绕世界科技前沿和未来产业发展,重点解决面向未来“强不强”的问题,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抢占科技制高点、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坚持系统观念,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处理好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的关系,既要解“燃眉之急”,卡哪补哪;又要努力摆脱被动应对局面,力争形成战略主动。二是处理好点和面的关系,既要集中资源突破关键领域的单项技术,掌握创新链上的关键控制点;更要在此基础上打造体系化能力,构筑安全可控的创新生态。三是处理好前瞻性和可行性的关系,既要志存高远,敢于引领、敢于突破;又要防止好高骛远、脱离实际,努力做到“可望”又“可及”。四是处理好自立自强和开放合作的关系,既要立足自立自强,把科技创新和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又要通过参与高水平国际科技竞争合作,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与国际科技界携手攀登科技高峰、共同解决人类面对的重大问题。
习指出:“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国家科研机构要着力解决影响制约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的重大科技问题,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
打破传统思维惯性,加快转变科研价值理念。抢占科技制高点要求广大科研人员从根本上摆脱跟踪跟随的思维惯性和亦步亦趋的路径依赖,发扬敢为人先、勇攀高峰的精神,勇闯科技“无人区”,加快实现从“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向“该干什么”的转变。基础研究要避免“脱实向虚”的倾向,努力解决国家战略需求背后的基础科学问题和世界科技前沿的基础性问题。应用研究要避免“舍近求远”的倾向,主动谋划、主动对接、主动支撑国家重大科技需求,努力从国家急迫需求和战略需求出发凝练科学技术问题。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要避免“趋易避难”的倾向,树立最高标准意识,敢于“揭榜挂帅”、攻坚克难,敢于啃最难啃的“硬骨头”、打最难打的硬仗。
改革科研组织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体系化建制化优势。国家科研机构具有学科领域全、创新链条全、保障体系全的体系化优势,具有成建制、有组织的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是最有基础和条件承担抢占科技制高点攻坚任务的战略科技力量。要积极争取承担和组织实施一批全局性战略性重大科技任务,以国家战略需求和重大科学问题为牵引,加快调整优化科研力量整体布局,打破学科、领域、团队壁垒,把相关研究机构组织起来,把创新链上下游的研究力量贯通起来,加快形成分工明确、协同高效、分可独立作战、聚可合力攻关的大团队科研攻坚模式。
强化科技评价的使命导向,激励广大科研人员抢占科技制高点。要充分考虑抢占科技制高点任务周期长、难度高、投入强、风险大等特点,坚决摒弃科技评价中重数量指标、轻质量贡献的倾向,坚持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建立重大贡献“白名单”制度,把是否真正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是否真正攻克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是否作出实质性、开拓性创新贡献作为核心评价标准。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减少评价频次,让科研人员坐得住、钻得进、研得深。持续完善不同类型人才的分类评价体系,承认个体和小团队在大团队中的贡献,让各类人员在抢占科技制高点的重大任务中密切配合、协同攻关、各尽其能、各展其才。
深化科技资源配置管理改革,为抢占科技制高点任务提供有力保障。着力改变科技资源平均配置、惯性配置的倾向,推动科技资源向抢占科技制高点任务集聚,向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机构和团队集聚,向挑战最前沿科学问题和攻克最关键核心技术的科学家集聚。按照以需求定任务、以任务定项目、以项目定资金的方式,逐步构建以稳定支持为主、竞争性经费为辅的科技资源配置模式,赋予科研机构更大的资源配置自主权,同时压实法人主体责任,做到责权利统一。要树立“大资源观”,围绕抢占科技制高点攻坚任务,加大人员编制、人才计划、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研仪器平台等各类资源的统筹调配和动态调整力度,一体强化对抢占科技制高点攻坚任务的支持和保障。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充分激发科研人员勇攀科技高峰、抢占科技制高点的信心决心和志气勇气,把个人学术追求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kk体育,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强大动力。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围绕科技攻坚任务组织攻坚突击队,把党旗插到抢占科技制高点的最前沿,为重大任务攻坚、重大成果产出提供坚强组织保障。树立鲜明的价值导向,把具有坚定科研理想和崇高价值追求,甘于奉献、勇攀高峰的科学家典型挖掘出来,让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事感召身边人,着力形成人人争做攻坚先锋、齐心协力抢占科技制高点的浓厚创新氛围。
7月6日,泰国马哈沙拉堪大学校长PrayookSrivilai一行访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并在行政楼一楼会议室进行双边座谈交流。南京古生物所所长詹仁斌,副所长王军,以及各相关部门负责人等参加座谈会。王军主持座谈。
7月6日,泰国马哈沙拉堪大学校长Prayook Srivilai一行访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并在行政楼一楼会议室进行双边座谈交流。南京古生物所所长詹仁斌,副所长王军,以及各相关部门负责人等参加座谈会。王军主持座谈。
王军首先对马哈沙拉堪大学一行的来访表示了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参会人员情况。随后,詹仁斌介绍了研究所的建所历史、主要研究方向、近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进展及国际合作情况等。詹仁斌指出,双方于2019年11月签署了合作备忘录之后,开展了系列科研合作。2022年11月在泰国参加由该校主办的第六届国际古生物学大会期间,研究所出访团组也应邀到访该校就进一步加强合作研究、开展联合科考、联合培养学生、推动标本互展等达成了广泛共识。
在认真听取完研究所相关介绍后,Prayook Srivilai播放了马哈沙拉堪大学宣传片,并对大学的基本情况做了简要的介绍。马哈沙拉堪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富有活力的国家公立大学,也是泰国领先的大学之一。随后,该校负责基础设施发展、研究和创新的副校长Anongrit Kangrang和古生物研究和教育中心主任Mongkol Udchachon也就马哈沙拉堪大学在基础科学研究进展、古生物与自然博物馆建设等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
座谈会上,双方人员围绕学生联合培养、推动合作研究、博物馆巡展互展,以及数据库共享等方面展开了深入讨论,一致同意在前期合作的良好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交流,推动双方战略合作取得实效。
会后,Prayook Srivilai一行人员还参观了李四光先生办公旧址暨所史展,以及南京古生物博物馆kk体育。
6月1日,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陈之常一行莅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开展科技创新、国重建设情况调研。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吴炜陪同调研。南京古生物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杨涛,副所长王军,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建成陪同调研。
6月1日,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陈之常一行莅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开展科技创新、国重建设情况调研。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吴炜陪同调研。南京古生物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杨涛,副所长王军,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建成陪同调研。
陈之常一行首先参观了南京古生物所所史馆暨李四光先生办公旧址,了解研究所历史沿革、发展历程和科技创新情况,听取了杨涛关于研究所工作的简要汇报,并在调研过程中就研究所在前沿基础研究的科研成果和服务产业部门的应用基础研究情况不时提问。
随后,陈之常一行调研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实验技术支撑平台,王军重点汇报了目前研究所关于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进展情况。陈之常积极肯定了研究所近年来在科学研究、产业支撑等方面作出的贡献,希望研究所继续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经济主战场,锐意进取、勇攀高峰,不断取得更多新成绩。
陈之常指出,南京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当前正紧紧围绕习对江苏工作明确的总要求、总目标、总蓝图,聚焦科技自立自强走在前,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希望中科院南京分院和各研究所进一步发挥“科技国家队”优势,加强基础研究,加大“卡脖子”技术攻关,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对接、全面融合,推动更多科技创新成果在宁转化。南京将全力支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和高端人才引进,持续做好服务保障,优化一流创新生态,为中科院在宁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南京市人民政府秘书长洪礼来,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副院长华伟,以及南京市科技局、发改委相关负责同志陪同参加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