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k体育9月24日,省生态环境厅召开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湖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举措、取得的成效和下一步工作打算。
今年的10月11日-15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15次会议第一阶段将在昆明召开。这次会议的主题是“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这是联合国环境公约缔约方大会首次将“生态文明”作为大会主题,彰显了习生态文明思想鲜明的世界意义,体现了中国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遏制生物多样性丧失,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信心和决心。借会议即将召开的契机,我们组织召开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题新闻发布会,主要是介绍湖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举措、取得的成效和下一步工作打算。刚才我们在发布会前播放的宣传片,是9月26日即将在新媒体展播的湖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宣传片,届时也请各位多多转发支持。
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省生态环境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刘群,省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处长陈春华,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唐宇,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管理处副处长唐湘北,省农业农村厅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处二级调研员张思娟,来介绍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朋友们的提问。
刘群:各位朋友,下午好!中秋节刚刚过去,国庆节即将到达。在这两节之间,我们非常高兴地迎来了这么多的新老朋友。受立佳同志委托,在这里对各位朋友莅临生态环境厅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也借这个机会,对长期以来对我们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予以的关注、关心、关爱表示衷心的感谢。
湖南地处长江中游,呈“一江一湖三山四水”的生态空间格局,特殊的地理位置、多样的地形地貌、良好的气候条件,孕育了极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全国乃至世界珍贵的生物基因库之一。习对湖南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历来高度关心,2013年11月在湖南考察时,叮嘱湖南珍惜得天独厚的条件,“真正把生态系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保护好”。2018年4月25日,习在长江岳阳段考察时,看到江豚鱼跃、麋鹿嬉戏,十分高兴,勉励我省要“守护好一江碧水”。2020年9月,习在湖南考察时,引用“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来赞美湖南的壮丽景色。2020年,习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我们要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为我们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指明了道路方向。近些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各级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严守“一江一湖三山四水”生态安全屏障,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完善法规制度,不断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省级层面出台了《湖南省湿地保护条例》《湖南省风景名胜区条例》《湖南省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条例》《湖南省外来物种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制定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意见》《关于切实做好全省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有关工作的通知》《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办法》等政府规章和政策文件,提出多项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举措。“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被写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各市州积极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2020年10月1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正式实施,这是我国第一部地市级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性法规,对推进我省乃至全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二)划定重点区域,强化生物多样性空间“保护”。推进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全省共设立各类自然保护地582处,包括世界自然遗产地2处、国家公园(试点)1处、自然保护区175处、风景名胜区71处等,保护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1.27%。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年省政府发布的《湖南省生态保护红线》,我省生态保护红线%,目前正在按照国家要求开展优化调整。强化重点区域保护,我省拥有“全球200”具有国际意义生态区的两个区(武陵-雪峰山脉和南岭-罗霄山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区),被誉为全球同纬度地带最有价值的生态区;全国25个重点生态功能区中,湖南范围内有2个(南岭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和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全国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湖南境内有3个(南岭、武陵山和洞庭湖)。洞庭湖湿地因其较大的面积体量、独特的生态价值、丰富的生物资源,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首批认定为全球23处绿色保护地之一。这些重点区域的准确划定和严格保护,为全省保护生物多样性、保存自然遗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生态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加强监督管理,推进突出生态问题整改整治。强化自然保护地监管。2016年以来,对标国家“绿盾”自然保护地专项行动,由省生态环境厅牵头,自然资源、交通运输、水利kk体育、农业农村、林业等部门共同成立“绿盾”自然保护地监督工作小组,建立常态化协调机制,持续深化对自然保护地的生态环境监管工作。截至2020年底,列入“绿盾”台账的766个重点问题,除21个小水电项目整改期限为2022年底外,其余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改。扎实推进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大力推动洞庭湖生态环境整治,依法拆除47万亩矮围网围,累计清除38.6万亩欧美黑杨;开展张家界大鲵自然保护区小水电清理整治,先后关停退出86个水电站;积极制定整改方案,坚决贯彻落实《长江保护法》和《生物安全法》,推进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观测、调查和评估工作。在2020年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中,组织对部分市州开展自然保护地专项督察,查处并曝光了张家界武陵源区江务峪野猪林河道非法采石采砂生态破坏问题、江永县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问题整治不力等一批典型案例,对生态破坏行为形成了有力震慑。
(四)强化系统思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加大境内163公里长江岸线保护力度,深入推动长江保护修复攻坚八大专项行动、环境污染治理“4+1”工程,截至2020年,完成长江干流及湘江两岸10公里范围内545座废弃露天矿山、1911公顷修复任务;严格清理非法侵占水域岸线建设项目,退还长江岸线万平方米。实施洞庭湖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洞庭湖生态环境十大重点领域和九大重点区域整治,修复湿地生态8.6万亩;持续开展鱼类人工增殖放流行动,在长江湖南段、洞庭湖等水域实施为期十年的禁捕政策,切实提升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推进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重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9.96%。
(五)开展调查评估,摸清全省生物多样性变化情况。组织开展2015-2020年全省生态状况变化遥感调查评估,以陆域生态系统为对象,评估分析生态系统状况,识别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提出生态保护对策建议。通过开展洞庭湖和南岭重点区域评估和野外实地调查,对我省生态状况和生物多样性变化情况得出了初步评估结论。组织开展2020-2021年长江经济带湖南区域外来物种调查,范围覆盖岳阳、益阳、常德、长沙4市30个县市区。累计完成野外调查面积530平方公里,拍摄物种照片10596张。组织编写并出版《湖南重要农业野生植物》一书,收录185种我省重要农业野生植物,初步建立全省重要农业野生植物资源信息库,为推动我省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奠定良好基础。
(六)推进国际合作,试点开展遗传资源知识的惠益分享。2016年,原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共同开发了全球环境基金(GEF)“建立和实施遗传资源及其相关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分享的国家框架项目”(简称“ABS项目”),项目计划实施期为5年。我省作为全国三个试点省份之一,已经完成湘西30个生物遗传资源、70多个传统知识的编目等基础调查和报告撰写,湘西州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立法、湘西州试点物种保护等相关工作。
(七)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的良好氛围。以每年“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和“六五环境日”为契机,集中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及生物多样性宣传教育活动。2019年起,省生态环境厅、省农业农村厅和省林业局连续3年联合主办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省级主场宣传活动,广泛利用新闻媒体、官方公众号等宣传渠道,深入机关、校园、社区和农村,充分展示了我省在生态文明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的工作成效。
通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近些年,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积极成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0年,全省60个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为93.3%,国考断面全面消除劣Ⅴ类水质,长江干流湖南段和湘资沅澧干流全面达到或优于Ⅱ类水质,洞庭湖总磷浓度下降到0.06毫克/升,较2015年下降46.4%。全省地级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1.7%,比2015年提高10.3个百分点,全省PM2.5年均浓度为35微克/立方。今年1-8月份,全省14个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92.5%;全省147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为97.3%。
二是全省生态状况总体保持稳定。湖南省主要自然生态系统类型为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和草地生态系统。2005年至202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从55.00%增长到59.96%,森林面积从1165.09万公顷增加到1270.28万公顷,森林蓄积量从3.63亿立方米提高到5.88亿立方米;湿地保护率从2010的42.97%增长至75.77%;2020年,全省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87.04%。
三是生物物种保护能力逐步提升。截至2020年底,全省有脊椎动物1045种,占全国的22.1%。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79种,包括中华穿山甲、林麝、麋鹿、华南虎、江豚等41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维管束植物6186种,约占全国的18%,包括资源冷杉、银杉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通过实施就地保护、近地和迁地保护等多种保护措施,重点珍稀濒危物种种群逐步恢复,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华秋沙鸭由2015年的54只增长到2020年的136只;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莽山烙铁头蛇群数量恢复到500余条;洞庭湖长江江豚分布范围不断扩大,数量达到120多头;洞庭湖麋鹿达210余只,成为我国目前最大的自然野化种群;中国生物物种红色名录认定为野外灭绝(EW)植物喜雨草被重新发现。
四是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不断加强。截至2020年底,全省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保存水稻、辣椒、油料、瓜类在内的农作物种质资源3万余份;16311份调查数据录入全国林木种质资源平台,位居全国第二;建成良种繁育基地2863.4公顷,年均提供各类林木良种种子2万多千克、良种穗条约8000万枝、良种苗木4亿多株。全省拥有9个国家级制种基地市县,以袁隆平、官春云、印遇龙、邹学校、刘仲华、刘少军院士领衔的科研技术团队,培育了杂交水稻、杂交油菜、杂交辣椒等一系列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在相关种质资源研究及产业开发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今年10月11日至15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将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第一阶段会议,为下一个十年制定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框架,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贡献中国生态文明智慧。我省将继续以习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推进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为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湖南,努力实现《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提出的目标作出应有贡献。下一步,各部门将联合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进一步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法规。结合《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提出的目标,推动修订《湖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编制发布《湖南生物多样性白皮书》《湖南省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研究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资源和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等政策制度。
二是组织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和评估。组织开展全省县域生物多样性资源本底调查,探索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估机制。以南岭、武陵山和洞庭湖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南山国家公园试点等区域为重点,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和评估。
三是实施一批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持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开展生态廊道建设,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实施生物多样性就地、迁地保护工程;加强原生动植物保护,稳定和扩大栖息地;提高对外来物种的预警、监测和防控能力。
四是持续加强自然生态保护监管和执法。全面落实长江流域“十年禁渔”工作要求;充分发挥生态保护红线监管、自然保护地监管、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以及专项督查的作用,切实保护生物生境,筑牢“一江一湖三山四水”生态安全格局。
五是着力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建设。推动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的自然生态监测网络;建立全省生物多样性资源基础数据平台,探索建立开放式的全省生物多样性本底数据平台。
六是不断提升全社会保护生物多样性氛围。建立常态化的宣传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宣传活动,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良好氛围。
主持人:感谢刘群厅长的发布,下面请记者朋友们提问。请举手示意,并介绍所在新闻机构。谢谢!
人民网记者:据了解,省林业局正在牵头编制《湖南省生物多样性白皮书》,这将是我省第一份关于生物多样性的白皮书文件,能否介绍一下具体情况?《白皮书》的发布将为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带来怎样的影响?谢谢。
省林业局:感谢记者朋友!首先,我代表省林业局对大家长期以来关心、帮助和支持湖南林业工作表示衷心地感谢。下面,由我向大家介绍《湖南省生物多样性白皮书》的有关情况。
湖南在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拥有极为富集的生物多样性。湖南省历来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秉承“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客观规律,做了大量的积极有效的工作,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明显成效。《湖南省生物多样性白皮书》的编制,为我省在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促进国际合作,扩大公众参与,尤其是为进一步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白皮书》分前言、生物多样性现状、保护成效、保护举措、保护战略和结束语等六个部分,总字数接近4万字。文本已编制完毕,译文也作了两次修订,我局将于近期举行新闻发布会进行发布,到时请媒体朋友们参加。
《白皮书》的发布对我省新阶段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重要影响。
关于《白皮书》的问题暂行先回答到这里,等到《白皮书》发布的时候我们还可以继续进行交流。谢谢。
湖南都市频道记者:湖南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华穿山甲的传统分布区域。2019年,有环保组织宣称中华穿山甲在中国大陆地区已“功能性灭绝”。但据了解,今年中华穿山甲在湖南再度现身。能否谈一谈在保护中华穿山甲等珍稀濒危物种方面,具体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怎样的保护成效?
中华穿山甲是极度濒危物种,一直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因中华穿山甲具有巨大药用和食用价值,从而遭到大量非法捕杀。加上栖息地被不断地破坏,人工繁育技术尚未突破,中华穿山甲的野生种群数量急剧下降。2014年,穿山甲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入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的极危名单,危险程度仅次于野外灭绝和灭绝。2020年6月,我国将穿山甲属所有种由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提升至一级,国家林草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穿山甲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林护发〔2020〕67号),全面加强了穿山甲保护kk体育。
中华穿山甲曾广布于湖南。20多年前,长沙市岳麓山、桑植县八大公山、桂东县八面山、石门县壶瓶山以及宜章县、新宁县、绥宁县和炎陵县等地均有中华穿山甲被发现。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湖南省的中华穿山甲资源遭到严重破坏kk体育,许多地区已经绝迹。2019年起,我省通过访问调查、样地样线调查、红外相机调查和文献查阅等方式,组织开展中华穿山甲专项调查。在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划分有中华穿山甲活体或痕迹记录的重点县市区13个和周边县市区34个,在重点地区安放红外相机132台。截至目前,我省已完成33个县的中华穿山甲资源专项调查,在3县(市)3次发现野生中华穿山甲活体3只(在救助后放生)、洞穴49处。
下一步,我局将继续加强中华穿山甲资源调查监测,加强中华穿山甲发现地保护,支持开展中华穿山甲栖息地保护与修复。
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积极实施珍稀濒危物种抢救保护工程,为保护全省生物多样性作了大量工作。
一是不断健全制度。2020年11月kk体育,经省政府同意,我省建立了由省林业局牵头,教育、科技、公安、生态环境、农业农村、卫生健康、市场监管、扶贫、中医药、海关等11个部门组成的湖南省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拟定了《湖南省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行动计划》,形成多部门参与,多部门联动的工作格局。
二是执法力度不断加强。始终坚持日常打击与专项行动相结合,在候鸟迁徙和栖息地建立了43个候鸟保护站,在候鸟迁飞和越冬季节实行24h的值守和巡护,从2013年未发生大规模非法猎捕野生鸟类的情况;在持续深入开展“百日”“利剑”“猎狐”“清网”“清风”等一系列专项行动,集中打击各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行为,查处了“4.26”特大非法收购、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马来穿山甲及其制品案等一批大案要案,有力震慑了涉生物多样性的违法犯罪分子。
三是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对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全面实施就地和迁地保护。成功繁育华南虎7只,黄腹角雉等珍稀雉类1000余只,莽山烙铁头蛇22条;人工繁育观光木5万株、银杉1万株、长果秤锤树3000株、大黄花虾脊兰500株、绒毛皂荚2000株、长序榆300株;同时开展了麋鹿和珍稀雉类等物种野外放归活动,效果良好。
四是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不断加强。先后在全省建立了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69个,布设监测点228个,联合湖北、江西建立了三省联防机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网络体系。“十三五”期间,全省共上报监测信息6.5万余条,监测信息直报上报率为95%,采集分析野生鸟类禽流感等疫病样本7798份,应急处理野生动物非正常死亡25起,有力维护了全省生物安全。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全省珍稀濒危物种种群数量持续性增长kk体育,濒危程度得到了有效缓解。洞庭湖越冬候鸟从2010年的10.9万只332种增长到2020年底的28.8万只256种;东洞庭湖区麋鹿种群数量已达210余头,成为了全国最大自然野化的麋鹿种群。有“水中大熊猫”美誉的中华秋沙鸭,在五强溪、永乐江、沅水国家湿地公园、壶瓶山保护区等地频繁出现,数量逐年增加,分布区域明显扩大;中国生物物种红色名录认定为野外灭绝(EW)植物喜雨草被重新发现。
下一步,我省将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持续不断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为加强湖南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发挥更大的作用。
湘声报记者:2021年1月1日起,湖南省全面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能否介绍一下目前的工作进展?以及我省在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的成效?
主持人:这个问题我们请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管理处副处长唐湘北同志来回答。
省农业农村厅:借此机会,非常感谢各位新闻媒体朋友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关注和支持。
湖南作为长江流域禁捕退捕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始终牢记习“守护好一江碧水”殷殷嘱托和去年在湖南考察时叮嘱的“做好洞庭湖生态保护修复,统筹推进长江干支流沿线治污治岸治渔”等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要决策部署,强化责任担当,紧扣时序节点,聚焦渔民精准识别、清船清网、渔民安置保障、打击非法捕捞等关键环节,狠抓措施落实,我省渔船渔民退捕任务如期完成,2021年1月1日起“一江一湖四水”如期全面启动了长江“十年禁渔”。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对标目标任务,持续强化组织领导。省委省政府对禁捕退捕工作高度重视,抓得很紧。省委常委会会议、省政府常务会多次听取情况、作出部署。达哲书记多次组织召开省禁捕退捕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或作出批示指示,审议有关重要文件和实施方案,赴益阳、岳阳等地调研督办。各市县积极响应,均成立了由党委、政府一把手为组长的禁捕退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禁捕退捕各项工作,形成了主要领导靠前指挥、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聚焦“四清四无”,按期退出渔船渔民。按照“应退尽退、分类处置、应收尽收”的要求,全面清船清网。在退捕渔船网具回收拆解环节,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公开公正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与渔民签订退捕协议;政府采购专业拆解机构,拆解回收渔船网具,做好环保和安全事故防范工作。截止2020年11月底,我省建档立卡的20376艘渔船、28588名渔民全部退出,共回收处置船舶27763艘(含辅助船只),分类处置“三无”船舶71981艘,禁捕水域已基本实现“四清四无”工作目标。
(三)聚焦生计保障,落实转产安置措施。我省构建了渔民退捕政策的制度保障体系,对专业渔民、持证兼业渔民给予养老保险。截至2020年底,全省符合参保条件的退捕渔民28428人已全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做到了应保尽保,应补尽补。按照发展产业、务工就业、支持创业、公益岗位、特困救助等“五个安置一批”的思路,分类精准做好退捕渔民转产安置工作。已帮扶19199名有就业能力和意愿的退捕渔民实现转产就业,转产就业率99.9%;对特困退捕渔民全部纳入社会救助范围,实行应兜尽兜。
(四)聚焦打击整治,维护禁捕水域秩序。各级都成立了打击长江流域非法捕捞和非法渔获物专项整治行动指挥部以及工作专班,公安、检察、农业农村、市场监督等相关部门(机关)健全了联席会议、情报共享、信息通报、联合执法、行刑衔接等机制。去年6月份以来,全省共开展部门联合行动7166次,查办违法违规案件1343件。
(五)聚焦引导教育,营造良好禁捕氛围。将禁捕退捕工作宣传摆在突出位置,主动在新华网、央视、人民日报、农民日报和湖南卫视等权威媒体上发声,讲好湖南禁捕退捕故事。向全省渔民发放《禁捕退捕政策100问》。同时,各地把退捕渔民是否“稳得住”作为底线工作来抓,实行党员干部包保责任制,制定了禁捕信访维稳应急处置预案,公开政策咨询和举报电话,建立健全了信访接访流程,做到了“件件有回应、事事有着落” ,信访问题办结率100%、解决率100%,确保了渔区社会稳定。
最后,我要说明的是,通过多年各方努力,我省目前共建有45个水生生物保护区,为全省构建生物多样性作出了巨大贡献!今年7月,我省组织对洞庭湖水域开展了水生生物完整性及长江十年禁渔效果监测调查,单次调查鱼类种类数量大幅增加,共调查到鱼类63种,比禁渔前增加了30多种。监测结果表明,长江湖南段鱼类种群结构和数量持续增加,水生生态系统加快恢复,“十年禁渔”初见成效。
中国网记者:今年1月份,农业农村部等五部委印发了《进一步加强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工作方案》,省里也制定了相应的工作方案,请问湖南省在外来物种入侵防控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下一步主要将从哪些方面推进该项工作?
主持人:这个问题我们请省农业农村厅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处二级调研员张思娟同志来回答。
省农业农村厅:在此,非常感谢您对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特别是对我省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工作的关注。作为牵头单位,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建章立制。今年初,国家五部委印发《进一步加强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工作方案》后,我厅结合湖南省实际,会同省自然资源厅、生态环境厅、长沙海关和省林业局印发了《湖南省进一步加强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工作方案》,建立了由农业农村、海关、林业等9个厅局组成的省级协调机制,成立了专家委员会,进一步补充完善了全省外来物种管理政策法规和组织领导体系。
(二)加强监测。构建了日常监测、重点监测与跟踪监测的监测机制,形成了点面结合的监测网络体系,为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灭除提供科学数据支撑。同时,还启动了基于大数据平台的网络舆情监测预警,紧盯敏感入侵事件发展态势,积极回应社会关注,指导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三)积极防控。目前,在4个县市区建立了外来入侵物种生物天敌繁育基地,通过释放天敌,实现了对空心莲子草等部分外来入侵物种由被动防控到主动控灾的转变。7月8日,由我厅主办,在澧县召开2021年度洞庭湖区福寿螺防控工作会议,采取人工铲除,物理、化学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技术,集中灭螺达200余亩,取得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在9月3日召开的全国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工作视频会议上,我厅作典型发言。
下一步,根据前期在汉寿、浏阳的普查试点经验,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启动开展全面普查,高质量完成普查任务;积极开展综合防控专项行动,做好草地贪夜蛾迁飞性入侵物种预防,加大对福寿螺危害农作物的防治,确保粮食安全;探索社会化治理试点,做好天敌繁育基地后续管护工作;依托科研院所,联合攻关防治技术瓶颈,努力形成可复制、易推广的综合治理技术模式。
红网记者:自然保护地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自然保护地事业,2017年以来,由生态环境部门牵头,持续开展“绿盾”专项行动等监管工作,请问取得了哪些成效?“十四五”期间,还将从哪些方面加强监管?
省生态环境厅: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各类自然保护地是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美丽中国的重要象征,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居于首要地位,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坚实基础和有效举措。近年来,生态环境部联合相关部门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工作,就是深入贯彻习生态文明思想,落实《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的具体实践。“绿盾”已成为生态保护修复监督的一项品牌。
自2017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省生态环境厅按照国家“绿盾”工作部署和要求,先后联合省自然资源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局等部门,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成立“绿盾”工作小组,制定工作方案,强化系统监督、精准监督、科学监督、依法监督,严厉打击自然保护地违法违规行为,坚决整治自然保护地内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促进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和监督责任落实落地。截至2020年底,我省历年来列入“绿盾”重点问题台账的自然保护区内采矿(石)、采砂、设立码头、开办工矿企业、侵占河(湖)岸、侵占湿地以及核心区缓冲区内旅游开发和水电开发等八类共766个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改或者按时序进度完成阶段性整改。应该说,通过这几年持续不断的努力,全省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制度不断完善、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压实了各级各有关部门的责任,强化了全社会对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全省自然保护地内新增人类活动问题总数和面积实现了明显“双下降”,严重侵蚀破坏自然保护地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基本扭转了侵占破坏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的趋势,形成了保护地一旦划定就“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氛围;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凸显,生态安全屏障持续筑牢。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自然保护地实现从速度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关键期,是解决自然保护地历史遗留问题的窗口期,是提升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的机遇期,也是自然保护地事业发展的攻坚期。今年4月,我省建立了省级“绿盾”自然保护地监管长效协调机制,今后,各相关部门将更加强化工作协同与配合。省生态环境厅将立足于自然保护地监管职能,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持续擦亮“绿盾”工作品牌,深化工作协调机制,加大对全省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的监管力度,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二是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监管,确保自然保护地调整工作科学合理,实事求是,推进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三是积极推动完善省级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制度、标准和技术规范等。四是全面提升自然保护地监管能力,推动生态监测网络建设,推动自然保护地监管系统建设,探索开展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以自然保护地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为实施好“三高四新”战略建设现代化新湖南作出贡献。
主持人:感谢各位记者朋友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关心,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